最近几年,随著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等构想,中国政治家在讲话中经常谈到21世纪中国外交上新的理念。而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不得不半信半疑地听著这样模糊不清的倡议。
例如,习近平讲“水涨船高,小河有水大河满,大家发展才能发展大家。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时,应该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对他所指出的这样新的理念,我抱有很复杂的感想。即我觉得他讲的好像是假话,又觉得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
对于这样讲话上的内容而言,在中国所展开的对外交流活动中,我一直以来没看过体现出这样“共同发展”方式的具体例子。目前中国政府连对非洲的不发达国家也不一定展开“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的务实合作,例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把大量的国内劳动力送到那些不发达国家、不断攫取资源、垄断市场,这样做法是不是“富国越富,贫国越贫”式合作?所以虽然中国政治家大声地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却只能让一些外国人觉得那是空中楼阁。
而对于中国人,习近平谈到那些新的外交理念,我觉得含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在我的中国朋友中,不少人在人际关系上确实发挥出“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我知道中国人很重视“朋友”。对比日本人而言,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会带著“分享”的态度对待我和其他朋友。无论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如何,他们都会抱有那些“互利共赢”的思考方式。一看“一带一路”等构想,我就觉得那不是中国政府在对外交流上的思路,而是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上的习惯。
中国政府也强调了包容性和开放性。实际上在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中,我一直以来没感到中国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中国公民在人际关系上会带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说,中国政府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也反映了中国普通公民在人际关系上的道德。
目前中国的对外交流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间存在著很大的差异。我认为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公民的关系。即中国政府不是以反映民意来成立的政府,而是以管理民意来存续的政府。
我认为目前“一带一路”等新的模式还处于相对抽象的构想阶段,当前中国政府还没必要考虑到在实施阶段中一定发生的很多烦恼事,所以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外交理念会容易反映一般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上的思考方式。那么在实施阶段中发生很多问题,尤其发生会引起与国内问题冲突的问题的时候,也有可能中国改变“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所体现的具体内容。“一带一路”等构想将走向哪里?我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国内问题,尤其中国政府能不能成为反映民意的统治机关等问题。
来源: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