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桓:民意与官意皆非善类

發佈時間 : 2016-9-21 22:28:44

傅桓 文化观察家

舆论从来是势利眼,会根据身份地位、权贵等级暗暗分出从强到弱再到无的关注。

中秋前后,舆论场合里不寂寞,从贵州传来枪声,便装警察以交通纠纷当事人身份怒拔手枪,致纠纷对方夫妇夫重伤妻毙命。枪声回荡在莫兰蒂台风中,于多事之浙江一带应和了人间世相。温州市委书记被曝不顾灾情灾民,出席权贵盛宴,引来评论匕首。

而在风灾地的泰顺县,教育局计财科科长包序威成为另一个老少咸宜的热点人物。他在过水洼地时被人搀扶以保证不湿鞋子,图片传到正在等待灾区坏消息的人群那里,即刻遭撕扯,瞬间遭秒杀。包科长被免职处理,他满心委屈,但谁叫它撞到了舆论的锋芒?

可舆论从来也是势利眼,不会平等对待每个人,而是根据身份地位、权贵等级暗暗分出从强到弱再到无的关注。好比郴州杀人者曹再发,从三年前媒体的「宠儿」到现今的弃子,此番冷暖大概有感受。民意与官意,在上述事项中载浮载沉,难辨雌雄。

贵州警察枪乱,早已有例可循。当年派出所副所长张磊一分钟连开五枪,两兄弟村民成为枪下冤鬼,张杀红眼有脑后补枪动作。事发,县公安掩饰为村民抢枪,所以警察开枪云云,后被公安部鉴定推翻,警察变身悍匪的故事一举坐实。而类似吵闹顺着枪声再起。

视频流传,可见便装警察与那对夫妇争执激烈,也从这个画面,引申出众多洗地说法,以为是又「抢枪」,进而导致警察「自卫」,合法击杀之。但,疑问在于:警察非着装执行公务,再无枪套,开枪合法性存疑。质疑枪杆子,本属于合情合理,然而也还是受拘束。

人们完全可以根据事件进展,调整对警察开枪的观点,但事件甫一出现,就引入抢枪说,也可见部分人等对行政强权抱有的阿谀之态。而在小吏过水洼地的事情中,却又词锋一致,乐见诛心之论生效。其后,又在温州人大会的权贵宴席见人下菜,可谓首鼠两端。

包序威不举救灾抢险的职能,他去统计灾害损失,事发突然,但最后落得个官不聊生的结果,他说冤其实也对。救灾当前,需要立威,需要做足面子,包序威被舆论捆绑,送到纪律的铡刀下,以其一人牺牲,换取救灾总体形象,也是划算,包序威也算是「鞠躬尽瘁」。

可是,处置包序威的逻辑,与今夏长江大堤上高挂「人在堤在」的生死牌性质是一样的,无非都是突出正面救灾的「政府在」──而彼时情景,这等形式主义一度为民意厌憎──如果把包序威与生死牌上的所谓民意并置,可见其反覆无常,民意无非是操弄出的意见形式。

就此而言,温州市委书记被诟病的在救灾中抽身到盛宴陪酒,也是官意在系统运作中的必然选择。因为盛宴中有关系仕途、甚至给本地带来经济成长的重量级嘉宾,于公于私都是官意的呈现。有批评者以杯酒之欢冷置灾情灾民,也是以顶撞官意之名取媚民意而已。

这些年来,民意似乎一路得胜,教会了官员要自己打伞,教会官员恰当戴手表,教会官员穿衣戴帽,而后便见到对朴素官员的歌颂,对亲自打伞的致敬,对官员穿着运动鞋的赞美等等。而在这一些民意似乎上了上风的背后,民意真正得到了什么没有?于官意何为?

就此一问,被免职的包序威还是民众的一员吗?他算不算本次莫兰蒂风灾的「灾民」?而他的因小失大,是因为民意弹劾,还是因为官意选择?民意与官意在包序威身上的交集,是一种可以欢喜的事情吗?可能民意还是少做过度联想,少做胜利状为好。

曹再发在三年之间,显见于民意,而今天则被民意涂抹成魔鬼,进而被冷酷埋葬,也是官意引而不发,单凭民意上场收拾残局的好计谋。曹再发身上显露出的媒体关系,尤其是所谓民意对一个人予取予夺的残忍,以因为媒体衰败无力使然,也是因为媒体人的坏。

民意与官意两条线索纠缠曹再发,三年间随着趋势变化两下强弱对比,终于还是官意取胜。在媒体渲染的民意解说词中,政府成了被曹再发逼得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隐忍方,最后上帝欲令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所以曹再发咎由自取,民意与官意又奇怪地携手欢呼了。

今日之舆论界,推广至今日之中国,民意本身已是形迹可疑,它排斥复杂的认识,并在追求简单认识论的过程中,时而轻浮凌驾于世相,时而与官意暗通款曲,推杯换盏。这么个民意与官意的合流,仅仅在道德审判上就取得了不少瞩目的成绩来。把握舆情,此点不可不察。

以推崇民意自诩的,以取媚大众为议价的资格。自恃有民意可用,将「民众」售于官意,令官意隐身在民意中,或者隐遁。这种结果,有可能是不顾历史一致性下的认识短板带来的问题,也可能是现实环境下身不由己的腔调使然。无论怎样,它不该被理解为「顺应」民意。

来源: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