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燕:微信使用的瞬时性、以及伦理和语境问题

發佈時間 : 2016-9-30 22:18:59

2016-09-30 金子小姐 Lady金子

图片设计:王我

图片设计:王我

可能跟这几年的空间急剧压缩带来的情感反应有关吧!从朋友的角度,我和身边很多“激进者”朋友(相对的,分类性名词)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尤其最近几天夏律师被重判、工人活跃分子案开庭带来的情绪。

不过要是长期关注一些“激进者”在推特微博和封闭圈子里的谈话,同时关注只做事不发声的人群,获得更多信息,感受可能也不一样。放在历史哲学、人类存在意义和横向的社会比较来看,也会谨慎得多。

另外,我对他们的批评更多是关于话语形式而非话语内容(一个社会应该欢迎更多不同的话语)。话语形式生产的暴力性意味着什么,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形式也是一种内容,甚至比内容本身更有指向性。比如纪录片电影里很多场景,人物说话的言辞内容和她们的身体语言、空间、语境、语态,前后行为的一贯性有巨大的矛盾,这就是戏剧所在,揭示核心的所在。

一些“激进者”在一些特定的空间场域,已经发展出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这些我和心理学的同事讨论后,最后决定不在这里谈。因为通俗的短文讨论太容易引起争议了。人的完整性在何种情况下被破坏?社群亚文化如何形成,如何使得一个人不能够总是成为一个异议者/反对者/公知/女权主义者?

它也提出另一个问题,政权没法彻底深入的隐私空间,是不是被公众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彻底破坏了?某种程度上微信是否已经失去了了私人性?个人对话可以随时被截屏转发,在脱离语境下和社群亚文化压力下,成为批判斗争的工具。这和文革打小报告行为相比,是不是很类似?即使打小报告,也可以是出于向对方解释阐述、“拯救”对方的动机。

所以我只能对我的微信朋友说话一起自勉,在截屏、转发与他人在群里、私人的微信对话和朋友圈时,多考虑一下微信的瞬时性、伦理问题和在特定语境下其他的阐释空间,避免我们自己无意识地成为和当权者一样的人。

来源:作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