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冲:微信公号带来的进步

發佈時間 : 2016-10-2 22:05:52

王冲 专栏作家

在自媒体或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作者都不像以前一样高高在上,俯瞰众生。

最近有人问我为何开办微信公号,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如何在自我表达和社会共器之间平衡等问题。

仔细想来,微信公号所代表的新媒体形态已经发展数年,但针对这一业务形态的研究却还没有跟上,微信公号作为媒体,它的责任和义务,确实应该由专业的媒体研究者跟上深入探讨。

我当时开办公号,是因为微信是移动端的新平台,阅读往移动端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博客和微信相当于不同的产品,他们之间属于不同层面的竞争,像博客这样居于PC端的社交类产品会逐渐被淘汰,所以,应该抓住移动端这个平台,这是第一个考虑。我以前是做自媒体管理的,所以我必须做这方面的尝试,通过开办自己的公号来了解它是怎么运行的,以此来提高我们的工作。第三,其实,这些并不矛盾,一篇文章可以在不同平台散发,并没有增加太多的精力。

问题在于,不能稳定地输出,有时候高兴了一周发三篇,有时候忙了或者心情不好两个星期也不发。要保证稳定地推送量,应该有固定的团队。这点我做不到,因为我是「玩儿」的心态,所以也不会找团队,有时间了就写,甚至有时候写了专栏都懒得切换到里面去。面对这种不稳定性,一些读者就会留言问,「你被关了吗?」「怎么这么多天不发了?」

和给传统媒体写文章不同,我经常在微信公众账号留言区与用户进行互动,跟用户的关系越来越像熟悉的朋友。这很简单,在自媒体或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作者都不像以前一样高高在上,俯瞰众生。现在这种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就是说,用户是喜欢你,而不是崇拜你。

另外,作者与读者不是高与底的关系,确实是专业不同,他喜欢我的这些东西。因为我的粉丝里面也有不少公司的老板、官员等,大家就是来自不同的领域的跨界交流。现在有一个说法,「无互动或社交不传媒」,也就是说,现在任何一家传媒公司要是没有互动与社交必死无疑。报纸为什么死啦?不是因为他是一张纸,而是因为他不能跟人产生直接地互动。

这种变化有人指责为不专业。其实,评论语言的这种变化是受社会进步的影响,一个社会越进步越开放,他的新闻语言表达就越生活化。其次,越是市场化媒体、自媒体,他的语言表达越灵活,因为他要靠这让读者喜欢。所以,就语言的角度而言,市场化媒体的灵活度要高于党媒,而自媒体的灵活度又高于市场化媒体。但自媒体的问题就在于,有时候过于随性,甚至对事实的甄别和判断缺乏一个基本的新闻理念或原则,导致现在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但在这方面如何把握一个平衡,既好看又符合新闻的基本操作原则是真正考验大家的地方。文章质量一般,但语言很中听的文章可能受欢迎一两个月,但时间长了还得有积累负责任、语言灵活又有深度,这样才能吸引人关注。总的来看,这种趋势是一种进步的趋势,并且逐渐地会从民间走向官方,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自媒体走向传统媒体,甚至最后领导人的讲话也会改变,这就是一个时代往前走的标志。

微信公号也影响着社会舆论。因为信息的传播方式变了,以前大家获取信息主要来源于官方,90年代以后信息来源多元化了,有市场类媒体和官方类媒体;2003年以后大家习惯于把门户作为新闻来源的主战场,但2011年以后,尤其是2012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家的信息来源就是微信朋友圈加微博。微博微信传播完了,门户才登出来。现在是「渠道决定论」,现在主渠道是微博微信。所以,与其说是公号影响力大了,不如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化了。任何东西放在这个渠道里,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其实,如果《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将这个平台用好,做出大家喜欢看的东西,他也会占领这块市场。

最后,借东网这个平台公布一下我的微信公号,那就是:【worldcomment】,欢迎关注,谢谢大家。我的口号是,带给您关于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信息和言论。

来源: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