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还没有做好治霾准备?

發佈時間 : 2017-1-6 20:04:37
 2017-01-05
北京雾霾严重,车到近前看不见(市民独家提供)

北京雾霾严重,车到近前看不见(市民独家提供)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日前刊登上海一名学者的文章称,治理雾霾耗时长久,中国公众还没有做好治理雾霾的心理准备,治理雾霾需利益平衡,北京应补贴河北减排的损失。这些观点引发关注中国环保人士的质疑。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1月5日刊登题为《治理雾霾长短策》的文章,作者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文章说,国际经验显示,治理雾霾不是一个短期能完成的任务,一般都需要二三十年才会有明显的改观。文章举例说,伦敦在1952年12月5日发生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毒雾事件”,四年后英国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开始改造城市居民用灶、减少煤炭燃烧等,直到1980年,伦敦雾霾天才降到每年5天的水平。文章又举例说,洛杉矶在1943年7月26日发生“洛杉矶雾霾”事件,加州和美国联邦政府采取措施后,到1980年代末洛杉矶空气质量才有了明显改善。文章说,治理雾霾的难点在于“雾霾要治理,正常的生活生产也不能中断、被打扰”,所以中国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任务。

现在美国的作家郑义,一直关注中国的环保问题。郑义对此评论说,

“你不应该含混的谈治雾霾用了几十年。应该谈当发现了这个问题,民众有意愿改变,政府开始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了多少年,这个情况就已经开始好转?我们说的是这个转折点。中国的问题是,已经叫唤了这么多年了,情况是越来越严重。”

文章说,即使在人人谈霾色变的今天,也很难说中国人到底有多恐惧雾霾:在京沪这样的高生活水平的城市,PM2.5爆表的天气,路上不带口罩的人也很多。治霾的民意虽然汹涌,但多数人不知道治霾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做好迎接这些不便以及改变自己习惯的准备,这些都是缺乏共识的表现。共识的缺乏抑制了公众推动治霾的热情,治霾政策对企业生产或居民生活习惯、便利稍有影响,就会招致强烈的批评。文章认为,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郑义对此评论说,

“怎么能说民众没有热情,没有这种觉悟呢?我很怀疑。现在民众有自己的要求,有改变环境的愿望,但是有舆论的控制。你既然说要听民众的意见,为什么不开放言论呢?这篇文章把这些东西赖到普通老百姓的头上,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公正的。”

文章指出,即使民众已经做好了治霾的心理准备,利益的平衡也很困难。环保部的督察结果显示,华北大气污染进程的第一大因素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布局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北京的雾霾有三成到半数是由河北等地区输入的。作者认为,治理华北的雾霾,要先治理产业结构和能源的消费结构,需要改变河北的重工业的产业布局、降低煤炭的消费比重。客观上北京民众的健康与河北民众的居民收入冲突的,为北京的大气质量而让河北的钢铁停工,环保部门面临直接的抵制理由就是:如何解决当地的吃饭问题?不能光让河北民众承担成本,京津应该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河北减排的损失。

对于这一观点,郑义提出了质疑,

“所谓生态补偿,不是说你在生态环境上不停的犯罪,然后把罪行减轻一点,人家就要给你钱。比如说,你超过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排放废气、毒气,这是一个违法行为,需要司法介入。而不是说,你今天犯罪少了点,你少排放了点,我就要给你钱。这是完全错误的。”

据中新网1月5日报道,北京市从上月30日起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应急状态将一直持续到1月7日。河北省1月4日发布橙色预警,当天中午开始石家庄市区空气质量指数一直处于爆表状态。由于光照不足、交通受阻等原因,河北部分蔬菜主产区损失惨重。受雾霾影响,1月4日早上全国一度共有九省市超过五十条高速公路的局部路段封闭。

(记者:林坪;责编:嘉华)

来源:RFA